(资料图片)
□ 石红星
为巩固“双减”成效,2023年春季,合肥市县两级联动,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时段、全过程、全覆盖检查,共检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1016所,查处违规机构16所,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
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仅需要雷厉风行,更需要常态监管,且有章可循。去年12月,教育部等13部门印发《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》,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设置标准,严格了准入流程,规范了日常运营,为探索校外培训监管常态化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校外培训机构治理,必须动真碰硬,这里有两层现实语境:一是校外培训此前野蛮生长,非重拳难以整治。特别是近年来,资本无序涌入校外培训机构,尤其集中在学科类培训领域,加重了学生负担、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负担,严重侵害了教育的公益属性,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。二是“不输在起跑线上”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,不少家长及社会人士对“强监管”也持观望态度。事实上,在一些地方,隐形变异的违规地下培训又浮出水面,甚至形成新的增量,并有相对稳定的需求支撑。如果此时的监管不能秉持“常”“长”二字,必会对冲校外培训治理成效,影响“双减”效果的成色。
加强非学科培训机构监管,不仅对症下药,还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,帮助家长理性看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,化解学生与家长担忧“输在起跑线”的焦虑情绪。呼吁家长遵循教育与成长的客观规律,避免让孩子盲目跟风。同时,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,持续优化教学模式,保质保量完成体育课、美术课、音乐课等课程教学任务,满足学生基本应试需求、个性发展需求,淡化非学科类课程选拔性、竞争性色彩,逐渐使非学科类培训失去应试价值,回归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初心。
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永远在路上,必须攻坚克难、担当作为,又要持续发力、久久为功,绝不仅仅是一场来去倏忽的“执法风暴”,校外培训监管既要看存量,还要看增量,它具有长期性、艰巨性和复杂性,依然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症结,绝不是“点到为止”就能一劳永逸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风暴执法”形成全民共识之后,亟待走向常态监管的新阶段。
只有监管“在线”,才能让套路“下线”。